一直聽到心跳聲?小心血管出狀況!甲亢、貧血也會 別劇烈吹氣可改善

醫療

一直聽到心跳聲?小心血管出狀況!甲亢、貧血也會 別劇烈吹氣可改善

  • 許佳惠 整理
  • 2023/09/29 10:00
  • 字體放大

  • 你有時候會聽到跟心跳同步的節奏性聲音嗎?小心可能是「搏動性耳鳴」!醫師表示,這種耳鳴會聽到脈搏般的重擊聲,常見原因包括高血壓、甲亢、貧血、血管瘤、動靜脈病灶等,提醒應找出原因正確治療。

     

    搏動性耳鳴是什麼?

    耳鼻喉科醫師林岱樓表示,搏動性耳鳴又稱為脈動性耳鳴,是一種特定類型的耳鳴。特徵是聽到與個人心跳同步的節奏性聲音,不同於通常的耳鳴,會被描述為持續的鈴響或嗡嗡聲,脈搏性耳鳴被描述為聽到脈搏般的、沖擊般的重擊聲。這種狀況通常是由於耳朵附近的血流異常或對血流感知增加而引起的。

     

    哪些是搏動性耳鳴常見原因?

    脈搏性耳鳴的常見原因包括:

    1.系統性疾病

    高血壓、甲狀腺亢進、貧血、懷孕或心雜音。

     

    2.豐富血流相關病灶

    血管瘤、急性中耳炎、耳硬化症、膽脂瘤、副神經節瘤、中耳異常、感染積液或耳咽管功能障礙。

     

    3.動脈性病灶

    內頸動脈狹窄、動靜脈瘻管、動脈瘤、異位性內頸動脈、鐙骨動脈。

     

    4.靜脈病灶

    頸靜脈異常、良性顱內高壓、腦瘤、水腦症。

     

    5.顳顎關節及頸部肌肉痙攣

    顳顎關節及頸部肌肉問題,可能影響周圍的血管,引起脈搏性耳鳴。

    看更多:

     

    如何診斷搏動性耳鳴?

    林岱樓建議,出現脈動性耳鳴症狀,可就醫進行全面評估,以確定潛在原因,並適當治療。診斷測試可能包括理學檢查、聽力測試、影像掃描(MRI或CT掃描)或血管研究,以幫助確診。

     

    搏動性耳鳴的治療

    搏動性耳鳴的治療方法如下:

    1.處理潛在原因:首先需要確定潛在的引起因素。如果是由於血管性疾病引起的,血壓管理、改善血管健康和減少壓力,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如果是由中耳異常引起的,則可能需要治療耳朵感染或處理液體積聚等問題。在其他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特定的醫學干預或手術處理。

    土城的洗腎中心有專機接送嗎?得皰疹,不是我的錯,帶狀皰疹就是俗稱的“皮蛇”症狀出現在身上呈現環繞分佈情形 一般人有個誤解!軒品牙醫聯合診所是板橋根管治療專科,牙醫師除了把發炎的牙神經清除外,還會把根管做適當的擴大及清潔,怎麼幫小孩選兒童漱口水?美容手術(牙冠增長術,改善笑齦) 、敏感性牙齒治療。生活不美滿 另一伴老是敏感早洩怎麼辦?早洩 (premature ejaculation) 是男士們最常見的性功能困擾 。兒童保健食品,怎麼吃才對? 不孕症要怎麼辦,生活飲食型態修正,易和中醫配合中藥、針灸治療!線上預約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愛滋檢測 – 提供全套檢查,絕對匿名保障隱私。人家說的減肥天龍國這是在哪裡?隱形牙套怎麼選?先來了解一下;不敢相信菜花就是這樣治好的~隱適美隱形牙套注意事項!!女性染淋病難察覺.上班族預防感冒防護5原則。如何提供長期依賴呼吸照護服務?想找台中牙齒矯正有醫療團隊

     

    2.使用輔助設備:有些人可能受益於使用輔助設備來減輕脈動性耳鳴的影響。這包括使用白噪音機、耳機或其他聲音治療設備,以幫助轉移注意力和減輕耳鳴聲的感知。

     

    3.生活方式的改變:適度運動、保持健康的飲食、充足的休息和減少壓力。此外,有些資料提到避免咳嗽過度和劇烈吹氣,也有助於減少脈動性耳鳴的發作。

     

    4.心理支持:脈動性耳鳴可能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負面影響。在需要的情況下,諮詢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或參加耳鳴支持團體,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應對策略。

    看更多:

     

    林岱樓強調,脈動性耳鳴的處理方法因人而異,建議與耳鼻喉科醫師討論,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結合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和自我管理技巧,有助於減輕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搏動性耳鳴合併腫塊 40~60歲女性好發「鼓室血管球瘤」

    林岱樓說,臨床上替搏動性耳鳴的患者做基本耳鏡檢查時,如果透過耳鏡看到耳膜後腫塊,臨床上最重要的鑑別診斷為「頸靜脈球瘤」、「中耳腔內頸動脈異位」、「頸靜脈球經下鼓室底部骨層裂隙膨入中耳腔」、「中耳先天性膽脂瘤」及「鼓室段顏面神經神經鞘瘤」。

    看更多:

     

    其中,「鼓室血管球瘤」為副神經節瘤,是中耳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典型的臨床表現為搏動性耳鳴(90%以上)合併搏動性耳膜後腫塊,其他可能的症狀包含傳導性聽力障礙(50%)及顏面神經麻痺(5%)。多發生於40~60歲間,女性發生率為男性3倍。藉由問診、理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通常可以正確診斷。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

     

    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4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