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易流產?破除人工生殖3大迷思 8撇步助力備孕

依據國內生殖醫學專家表示,我國約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夫妻不孕。在晚婚、晚育的趨勢下,人工生殖治療需求激增!但民眾對人工生殖仍存在疑惑:「試管嬰兒懷孕容易流產」、「植入愈多胚胎愈容易成功」是真的嗎?國健署詳解人工生殖3大迷思,提供8撇步助力大家備孕!

人生規劃裡有個寶寶,但遲遲遇不到對的人;因為職涯或夫妻分隔兩地計劃晚些再要孩子,沒想到就此開啟好幾年的求子路……

如果夫妻有正常的性生活,且沒有採取避孕措施,一年後仍沒有成功受孕,就符合不孕症的定義。據國內臨床專家經驗表示,國人不孕症比例約在10~15%。也就是說,大約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不孕症夫妻承受的壓力與失落是很巨大的,但在尋求人工生殖治療的路上,還是要注意不要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影響喔!

人工生殖常見3大迷思

為協助不孕夫妻充分了解人工生殖相關資訊,國民健康署針對以下3大迷思逐一詳解:

迷思1:做試管嬰兒一定能成功?

試管嬰兒給不孕夫妻帶來一線「生」機,但並不是有做就一定成功。根據109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資料顯示,我國受術夫妻完成植入胚胎療程,有35%夫妻成功產下試管嬰兒。而影響成功率的因素包含年齡、精子與卵子及胚胎的品質、子宮環境、良好的心理狀態、醫師及實驗室差異等等因素,其中女性年齡是影響成功率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卵巢功能、卵子品質都會隨之下降,受精後的胚胎也比較容易發生「染色體數目異常」,進而影響胎兒的著床發育。因此,國健署建議有生育意願的女性,還是要及早規劃生育。

迷思2:植入愈多胚胎就愈容易成功?

109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也顯示,植入單一胚胎之成功率為34.8%,植入2個或3個胚胎之成功率為35.1%。在懷孕率和活產率方面兩者結果相近,但胚胎植入顆數越多,相對也會導致多胞胎妊娠(雙胞胎或以上)的機率增加。而多胞胎孕產婦發生併發症及胎兒發生早產、低體重兒等的機率都會提高,甚至可能有減胎的需要。因此目前國際趨勢皆鼓勵降低胚胎植入數,以維護母嬰健康。美國生殖醫學會也建議<35歲的年輕族群、<38歲且胚胎狀況良好以及任何年齡層胚胎染色體正常的女性植入單一胚胎。

迷思3:試管嬰兒懷孕特別容易流產?

在艱辛求子的大家都知道,寶寶得來不易。因此有些接受試管嬰兒療程而懷孕的夫妻擔心容易流產,為此大幅改變生活模式,例如增加臥床的時間等。對此國健署解釋,其實接受試管嬰兒療程而懷孕與自然懷孕發生流產的機會是差不多的,大約10~20%,年紀大流產率會較高。此外,發生流產的原因,大多還是胚胎本身不正常的緣故,其中絕大部分因素是染色體異常。即使夫妻雙方皆正常時仍可能會發生,所以也不要因此責怪對方或自己。

生活層面也不可忽視!8撇步助好孕

過敏原檢測 – 你的營養,可能是孩子的毒藥!水雷射牙齦整形讓你擁有名媛般的迷人笑容.>做完陰莖增大術心得分享-醫美熱門討論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相關資料。什麼是上唇定位術?上唇定位術,透過水雷射輔助,處理過多的口腔黏膜組織;紫錐花栽培過程?秉持無色素及香料等添加物,只給寶貝最好的!東方女孩的笑容秘密牙齦美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張表讓你看懂癌症檢測性病篩檢流程!紫錐花萃取液用途 ?在歐洲和北美,紫錐花的萃取物被政府認可適用於多種症狀;預約板橋人工植牙專科醫師。斷醣飲食┇改變吃法就能瘦!台北中醫減肥。土城的洗腎中心有專機接送嗎?怎麼決定是否需作牙冠增長術?關於性病檢查你應該知道的9件事,HIV RT-PCR 的準確度及愛滋病確認診斷?如何提供長期依賴呼吸照護服務?笑齦矯正,更多照片案例,來看看似真牙醫診所的案例..笑起來總是露齦笑的原因,由於上顎牙齒上方的骨脊太過外擴或外凸,間接使得上嘴唇更容易上翻。我想要做梅毒篩檢,可以匿名嗎?

生活層面也不可忽視!8撇步助好孕。(圖/ 嬰兒與母親提供)

此外,人工生殖也並不是不孕夫婦的唯一選擇,根據年齡、夫妻嘗試懷孕的時間以及檢查結果等,也可能有其他治療方案。例如:女性排卵異常若可以透過藥物治療解決,就不需要動用人工生殖,關鍵仍在於找出癥結。

國健署也提醒除了藥物、手術治療甚或做試管嬰兒等人工生殖外,生活上的改變以及多加注意也是備孕的方法之一,並建議夫妻可以透過下列生活療法備孕:

解除工作及情緒壓力。

維持理想體重,讓身體質量指數( BMI)維持在 18.5~24之範圍內。

避免菸、酒及藥物之濫用

睡眠充足及規律運動,保持良好身心健康。

均衡營養,適量攝取高蛋白食物與維生素。

避免長期處於高溫環境。

適齡生育。

偵測排卵期間:女性於每天晨起測量基礎體溫,依排卵前1天體溫約下降0.1~0.2℃及排卵後體溫約升高0.3~0.5℃等體溫的變化,找出排卵期。

本文作者:林雁

(本文摘自【嬰兒與母親】2023年6月號)

【嬰兒與母親】2023年6月號
文章來源:
#
#
#
#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703000003-260418